云水謠古鎮
云水謠古鎮,位于中國福建省漳州市南靖縣,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土樓古村落。原名長教村,由璞山、官洋和坎下三個行政村組成,總面積約12.2平方千米。該古鎮因電影《云水謠》在此取景而更名,并逐漸成為世界文化遺產福建土樓的重要組成部分。
古鎮內共有53座土樓,其中和貴樓與懷遠樓于2008年7月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此外,這里保存著福建省內最高、最大和最集中的百年榕樹群,以及百年老街和千年古道等歷史遺跡。這些建筑和景觀反映了客家族的文化形態,具有獨特的地域特色和歷史文化價值。
2008年,云水謠古鎮正式作為旅游景區對外開放,并于次年被評為第二批“中國景觀村落”,2011年被提升為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
建筑特征 編輯本段
云水謠土樓是古代客家人為抵御外敵所建造的一種民居建筑。該建筑遵循中國傳統風水理念,秉持“天人合一”的設計原則,體現了客家文化對道家“以無為本”、佛家“中空”思想的內化。它主要以生土為建筑材料,輔以石材修建而成。從外觀看,土樓是規整且封閉的土質結構建筑,其內部采用夯土墻和木梁柱共同承重的木質構造。土樓類型豐富多樣,包括圓樓、半圓樓、弧形樓等樣式,其中以和貴樓與懷遠樓為代表的圓樓和方樓較為常見。土樓一般設有4層,三層以上才設窗戶,同時設有炮孔用于防御。
土樓的裝飾以大量的木雕和石雕為主,這些裝飾主要集中在公共區域,如門窗或中廳。外部結構由土黃色墻體與黑色瓦頂構成,因使用生土作為主要建筑材料,墻面呈現自然肌理紋路。其居住模式符合漢文化中的“宅祠合一”理念,中心通常設有祠堂,周圍環繞著住宅。內部空間按照中國傳統倫理秩序排列,具有明顯的序列化特征,包括出入口、祠堂入口、樓梯布置及邊門開設等都沿中軸線或次軸線分布。樓內各房間的大小、規格以及整體布局均體現了主次分明、前后序列和欲揚先抑的設計原則,反映出宗法禮教影響下的空間形態。
景區布局 編輯本段
云水謠古鎮呈現出依山傍水的聚居空間布局。在土地利用方面,農業用地面積占比最大,民居建設用地次之,此外還有商業混合用地、購物商貿用地和教育機構用地等零散分布。
農業用地主要集中在古鎮東部的山體上,民居建設周邊也有部分分布。而民居建設用地多分布在長教溪兩岸,呈組團狀排列。受南北狹長的古村基址及傳統風水學影響,民居空間布局呈現“中部密集、南北稀疏;近溪密集、遠溪稀疏;丘陵密集、平原稀疏”的特征。
一條卵石鋪就的千米古棧道將古鎮串聯為南北縱橫的帶狀形態,其兩旁有磚、泥、木結構的民居以及土樓建筑。
主要景點 編輯本段
云水謠古棧道沿長教溪蜿蜒前行,南北貫穿云水謠古鎮,分為北段、中段和下段。北段為古鎮入口,分布著懷遠樓、簡氏大宗祠等建筑。中段是核心區域,依靠長教溪串聯起兩岸的古榕樹、水車等景點。下段則以溪水和石坎相連,有和貴樓、榕佃、民俗文化村臺、翠美樓等景點。
該棧道由鵝卵石鋪就而成,沿長教溪而建,長約5千米,其歷史可追溯到明朝以前,曾是古代汀州府通往漳州府的必經之道,也是閩南書生和鄉人進京趕考及外出謀生的必經之路。棧道串聯了眾多自然與人文景觀,其中北段和下段分別建有世界文化遺產懷遠樓與和貴樓,旁邊栽有多棵古榕樹,還有一排兩層老式磚木結構的房屋,那是已有數百年歷史的老街市。
懷遠樓位于云水謠古鎮北部坎下村,1905年始建,歷時4年竣工,占地面積190平方米。此樓為內通廊式圓樓建筑,楹聯抱柱、雕梁畫棟,融合閩南建筑風格與中國儒家文化,是保存最完好的雙圓環形土樓。其采用“傾壁造”技術營建,夯土墻弧線收分,墻體曲線優美,體現中原版筑技術千年積累與提高,代表夯土文明最高成就。土樓坐北朝南,四層高,每層34個房間,圍合內庭中央設私塾,還有槍眼、瞭望塔等防御設施。2008年,懷遠樓被納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動畫電影《大雨海棠》也曾于此取景。
簡氏大宗祠位于云水謠古鎮北部的坎下村,西北方緊鄰懷遠樓。該宗祠始建于1431年(明宣德六年),并在清代至民國期間多次修繕。建筑結構為懸山頂造型,采用兩進配兩廂式院落布局,內部裝飾有石雕和木刻。簡氏大宗祠分別于1988年和2009年被公布為縣級和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水車榕樹景觀是云水謠古鎮的標志性景點之一。水車原為電影《云水謠》劇組于2005年搭建的取景裝置,但在2006年洪水中受損并被政府在次年出資重修。云水謠古鎮內擁有13株百年老榕樹群,是截至目前福建省發現的最高、最大且最為集中的古榕樹群。其中一株名為“八閩第一榕”的古榕樹,其樹枝長度超過30米,樹冠覆蓋近2000平方米,樹干需十多人合抱。此外,水車旁還有兩棵被稱為“夫妻樹”的百年古榕,它們歷經風雨相互依偎,成為當地的著名景觀。
德慶樓坐落于云水謠的官洋村,始建于明朝,原名溪仔邊。其主人鼎賓公因經商致富,對德慶樓進行了擴建。該樓坐北朝南,背山面水,溪流環繞,由二層方形土樓及外圍弧形土樓組成,整體呈“圈椅造型”,被稱為“合形土樓”。德慶樓為木梁瓦頂結構,門前有鵝卵石棧道。由于年久失修,破損嚴重,現已成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翠美樓位于云水謠的璞山村,始建于1922年,居住著簡姓人家。此樓為內通廊式圓樓建筑,共4層,每層34間房,圓樓內分布4部樓梯。翠美樓與南靖縣裕昌樓相似,雖部分木柱傾斜,但仍能正常居住,其成因有待考證。
和貴樓坐落于云水謠景區內的璞山村,位于翠美樓南側,始建于1732年。該樓運用懸浮原理,以松木為樁基、筏基,在約3000平方米的沼澤地上建造了一座方形土樓,被稱為“天下第一奇”。其坐西朝東,采用內廊式土木結構,共五層,是云水謠中最高的方形土樓。每層設有24個對稱分布的房間,最終圍繞成一個長方形的內院,院內有一座私塾。墻體厚度自建成時即達13:1,具有較高的建筑成就和研究價值。2008年,和貴樓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奎文祠坐落于云水謠古鎮的官洋村,始建于1662年。該建筑坐東朝西,采用一進式院落布局及懸山頂造型。奎文祠是一座女性祠堂,是為紀念簡氏九世祖之妾劉勤淑而建,現為南靖縣文物保護單位。據簡氏族譜記載,劉氏為人和善,每逢村里修橋鋪路等事,她都會慷慨相助,樂善好施,口碑頗佳。其過世后,村民為其修建此祠堂并每年祭祀。祠堂門柱對聯“媽去大名留清冊,我來人間繼良風”體現了后人對劉氏的緬懷與崇敬之情。
開發保護 編輯本段
云水謠古鎮作為當地村民數百年來的居住與活動場所,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價值,其規劃布局和建筑兼具科學與藝術價值。古鎮的保護工作可追溯至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不過全面開展保護與發展工作始于2008年。
2000年以前,云水謠古鎮名為長教村,當地政府以單體建筑保護為主,部分歷史建筑被納入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但未引起廣泛關注。1988年起,南靖縣政府著手保護和開發土樓資源。新世紀后,保護重點仍為單體建筑,一些被列為省、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并制定保護制度與規劃。2003年,和貴樓與懷遠樓申報世界文化遺產。2005年,電影《云水謠》在此取景,上映后使長教村聲名鵲起,隨即更名“云水謠”,政府相應加強保護與開發。2006年8月,根據《南靖土樓保護規劃》,對和貴樓與懷遠樓進行保護維修。
2008年,云水謠古鎮開始實施整體性保護與開發。相關部門制定了《福建南靖土樓文物保護規劃——和貴樓、懷遠樓分冊》,將保護規劃范圍延伸至土樓本體及其周邊環境,同時為兩座世遺土樓設立文物保護管理小組,并對土樓開展防漏雨等改造工作。針對古鎮自然環境,實施了清理河道、拆除豬圈、修復古道以及安裝全球眼監控系統等一系列工程,使古鎮的自然生態與道路交通等基礎環境得以顯著改善。同年11月,在海峽兩岸文博會期間,南靖縣與廈門廣電集團簽署《閩臺影視基地》合作協議,計劃在云水謠古鎮等地共同投資建立“閩臺影視基地”,旨在弘揚閩臺文化并加強影視劇的攝制與交流。
古鎮榮譽 編輯本段
2009年,云水謠古鎮因其優越的自然環境被評選為第二批“中國景觀村落”,這是對其自然美景和人文價值的肯定。為了進一步保護這片珍貴的文化遺產,次年南靖縣政府開始對古鎮進行整治和修繕,清理河道、修復古道和橋梁,并拆除了豬圈等不協調建筑物。此外,還興建了旅游公廁和其他基礎設施,以提升游客體驗。
到了2011年,云水謠古鎮作為福建土樓(南靖)旅游景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憑借其獨特的魅力被評為“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這一稱號不僅標志著該古鎮在旅游領域的重要地位,也為當地帶來了更多的發展機遇。
2012年,云水謠古鎮獲得了“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點”的稱號,進一步凸顯了其在生態旅游和休閑農業方面的領先地位。
2023年,云水謠古鎮成功被列入福建省首批20個重點影視外景拍攝基地名單中,這不僅提升了其文化影響力,也為其未來的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
附件列表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