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电影中文字幕一区_亚洲综合国产_亚洲欧美日韩国产中文_国产午夜精品理论片a级大结局

知名百科  > 所屬分類  >  地理   

黃果樹瀑布

黃果樹瀑布,亦稱“白果樹瀑布”,坐落在中國貴州省安順市鎮寧布依族苗族自治縣。作為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黃果樹瀑布以其壯麗的瀑布景觀著稱。該景區平均海拔900米,占地163平方千米,每立方厘米空氣中負氧離子濃度高達2.8萬個以上。年平均氣溫約為16攝氏度。黃果樹瀑布景區由貴州黃果樹旅游集團有限公司負責開發。

黃果樹瀑布景區坐落于貴州黔中高原的西側,地處烏江水系與珠江水系的分水嶺區域。該區域的地形特征為西北高東南低,地勢起伏大且河流密布。地貌上以喀斯特地形為主,形成了多種類型的瀑布,包括落水洞型、河流襲奪型、出口型、懸谷型和構造裂點瀑布等。主要山脈有烏蒙山和苗嶺。該地氣候溫和,屬于亞熱帶高原季風濕潤氣候,年均氣溫15.6℃,年降水量1476.4毫米,其中5月至8月是雨季,特別是6月降雨量可達300毫米。黃果樹瀑布寬度介于20至30米之間,平均流量為每秒16立方米,高度77.8米,主瀑頂部寬83.3米。

黃果樹瀑布景區開發于20世紀70年代末,涵蓋陡坡塘、黃果樹和天星橋等五大區域,以黃果樹大瀑布為核心。區內共有18條瀑布,包括陡坡塘、螺絲灘和銀鏈墜潭。自然景觀還包括黃果樹神龍洞、水簾洞和水上石林。該景區是眾多少數民族的聚居地,超過40個民族,其中布依族和苗族占多數。歷史村落如石頭寨、滑石哨和郎宮村也位于此區。2022年,景區森林面積達139.34平方千米,覆蓋率66.31%,核心景區覆蓋率超85%。

黃果樹瀑布景區自1982年起被國務院確定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1999年被評為世界最大的瀑布群,并列入吉尼斯紀錄。2007年獲中國首批AAAAA級旅游景區稱號。

目錄

自然環境 編輯本段

黃果樹瀑布位于貴州省安順市鎮寧布依族苗族自治縣,其地理坐標介于東經105°35′至105°42′,北緯25°52′至26°02′之間。它處于長江流域與珠江流域的分水嶺地帶,周邊有北盤江上游牂牁江、烏江上游三岔河以及白水河。距離貴陽市128千米,距安順市45千米。該景區交通便利,有滇黔鐵路、株六復線鐵路、黃果樹機場、320國道、貴黃高等級公路和清高速路直達景區。

水文角度看,黃果樹瀑布屬于珠江水系,是西江干流南盤江、北盤江和打幫河支流下游的一部分,也是打邦河瀑布群中規模最大的一級瀑布。該瀑布的匯水面積為720平方千米,河面寬約20—30米,多年平均流量為每秒16立方米。在流經黃果樹地段時,河床呈現出臺階狀,形成了九級瀑布,其中最大的一級即是主瀑布。黃果樹瀑布的高度為77.8米,主瀑布高67米,寬101米,頂寬83.3米。該地區水資源豐富,雨量充沛。

在黃果樹瀑布周邊,分布著多個各具特色的瀑布景觀。螺絲灘瀑布位于其下游1千米處,瀑高29米,灘面寬達120米且長達350米。陡坡塘瀑布則處于上游約1千米的地方,瀑高20.8米、寬105米,水量較為穩定。銀鏈墜潭瀑布同樣位于下游,因接納王二河水流及天星橋伏流,平均流量大于黃果樹瀑布且消退緩慢,瀑高8米、寬約60米。而關腳瀑布位于下游打幫河干流上,由于接納諸多支流來水,水量最大,總落差141米,寬50米,匯水面積達2297平方千米,平均流量約為每秒45立方米。

黃果樹瀑布區碳酸鹽巖廣泛分布,喀斯特地貌發育顯著,基巖多裸露于地表。區域內存在多種地表與地下地質形態,如注地、落水洞、漏斗以及裂隙、洞穴和地下河系統,這些構成了良好的水分垂直交換及水平運移條件。在暴雨期間,部分雨水會滯留在土壤和裂隙中,而超滲的雨水則形成坡面流迅速匯入地表河或通過封閉漏斗、落水洞系統集中補給地下河,導致水量大、流速快,成為雨季河流的主要補給方式,也是河流瀑布水量急劇變化的主要原因。另一部分雨水則通過巖體裂節理系統分散進入地下,形成裂隙流,最終以泉或地下河的形式出露地表。這種裂隙流水量相對較小,流速緩慢但水質良好,是枯季河流瀑布水量的主要補給來源。據統計,豐水年裂隙流總量約為3.03億立方米,占全年徑流總量(8.2億立方米)的37%;而枯水年則為1.71億立方米,占年徑流總量(3.6億立方米)的47%。值得注意的是,年水量越小,裂隙水所占比重越大。

黃果樹瀑布位于中國貴州省黔中高原的西部邊緣,處于寬谷期和峽谷期的交界處。作為烏江和紅水河兩大水系的分水嶺地帶,該景區的自然景觀因地質地貌的差異而呈現出多樣性。每年5月至8月期間,河流水量最為豐富,此時瀑布景觀尤為壯觀;而在枯水季節,王二河水庫則會向其調水以維持景觀所需的最低水量。

2024年6月20日,記錄到黃果樹瀑布流量達到每秒381立方米,這是當年的最大值。這一數據反映了該地區季節性降水對瀑布流量的影響。

黃果樹景區位于揚子準地臺內的上揚子臺帶區域。其地質構造具有顯著特征:東北側地層走向與構造線形跡呈北東向;西南側地層及構造線則多沿西北、東南方向展布。在深斷裂帶及其周邊地區,受到強烈擠壓作用影響,地層傾角陡峭且走向多變;而遠離深斷裂帶的區域,地層產狀相對平緩。該區域地勢呈現出西北高、東南低的特點,地形破碎且切割劇烈,河流分布密集。主要山脈包括烏蒙山脈和苗嶺山脈等,平均海拔約為1350米。此外,喀斯特地貌在該區域發育十分明顯。

黃果樹瀑布黃果樹瀑布

黃果樹景區自侏羅紀以后脫離海水成為陸地,其地層以碳酸鹽類地層為主,發育有多種喀斯特形態類型,形成不同形貌的景點。這些主要分布在高原面上的喀斯特景觀大致在第三紀中、上新世時期形成。第三紀末或第四紀初,由于喜馬拉雅山抬升,該區域逐漸上升形成高原,并在第四紀期間經歷了一段相對穩定的時期,使喀斯特地貌有水平發展的機會,形成了較大的負地形。從第三紀到第四紀期間,氣候發生巨大變化,既有第三紀濕熱氣候條件下形成的熱帶喀斯特形態,也有第四紀以來形成的亞熱帶喀斯特形態,后者正在改造前者的特征。高原的形成、地貌的演變、氣候變化及碳酸鹽巖分布差異等因素共同影響了該地區以喀斯特景觀為主體的風景資源。

黃果樹瀑布是典型的亞熱帶巖溶地貌的產物,被稱為“巖溶瀑布”。其形成機制與初期的侵蝕裂點相關,這些裂點主要由上下游水位差引起。隨著巖溶進程的發展,河流通過裂隙或洞穴下滲,形成了巖溶侵蝕裂點(即落水洞)。暗河在干谷中逐漸擴展,最終注入地下,形成落水洞瀑布。暗河的強烈擴展和重力崩塌作用使得暗河頂塌變為明河,進而形成箱形峽谷。兩岸風化、溶蝕和侵蝕作用導致V形谷的形成。第三紀末期的喜馬拉雅運動引發了大規模的地殼抬升和斷裂活動,促進了地表河的侵蝕循環和峽谷的形成,使黃果樹瀑布群得以因落差大和水量豐富而形成。

瀑布通常分為三種類型:落水洞型、河流襲奪型及其他多種變體,如出口型、懸谷型和構造裂點瀑布。黃果樹瀑布的形成源于其前身箱型峽谷的落水洞坍塌,造就了高落差和強勁水流。

生物植被 編輯本段

黃果樹瀑布景區從東到西展示了濕潤常綠闊葉林向半濕潤常綠闊葉林的過渡。區內植物種類繁多,有177科484屬767種維管束植物,50科78屬121種濕地植物。其中,包括國家I級保護植物銀杏及國家II級保護植物紅椿等。森林植被覆蓋率高,碳酸鹽巖石表面環境支持了豐富的藻類、苔蘚類及維管類植物生長。野生動物資源豐富,有5類35種主要動物,包括國家重點保護的二級動物獼猴、穿山甲、水獺等,還有中國特有的小型鹿種。特別值得注意的是,稀有的矮身間吸鰍僅見于黃果樹瀑布上游的打邦河。

景區布局 編輯本段

黃果樹瀑布景區按地理位置和河流體系分為五大片區,以黃果樹大瀑布為主體,還有18條其他瀑布。此外還有自然景觀與歷史村落。黃果樹瀑布上游有神龍洞、陡坡塘景區、石頭寨,下游分布著天星橋景區等景點。

主要景點 編輯本段

陡坡塘瀑布區

陡坡塘瀑布位于黃果樹大瀑布上游約一公里處,是瀑布群中最寬的一處。該瀑布頂部寬度達105米,高21米,形成于長約百米的鈣化灘壩上。其上方是一個面積廣闊的溶潭,水量變化較為穩定。在洪水來臨之前,瀑布會發出巨大的聲響,因此又被稱為“吼瀑”。這一壯觀景象也記錄在徐霞客的旅行記中。

黃果樹神龍洞

黃果樹神龍洞位于黃果樹大瀑布上游三公里的地方,已探明的洞穴底部面積約為38萬平方米,總長度為4640米,平均高度為21米。目前開放供游客參觀的部分游道長達1600米,整個游覽過程大約需要70分鐘。洞內景觀錯綜復雜,分為上、中、下三層,底層有暗河與黃果樹瀑布相連接。此外,這里曾是當地少數民族抵御外來侵擾的重要據點之一,至今仍保留著一些軍事設施,并被尊稱為“神洞”。

石頭寨位于黃果樹瀑布上游6公里處,被譽為“布依族蠟染之鄉”,隸屬布依族苗族自治縣安莊鄉,是扁擔山48個布依寨之一。該地四面環山,風光秀麗,村前農田縱橫,村后綠樹成蔭。石頭寨通過一座長約30米、寬約5米的五孔石橋橫跨白水河,村中以伍姓居民為主。據傳,600年前一位姓伍的布依人到此開發并逐步繁衍,形成了如今的村落。

石頭寨的建筑多以石頭為材料,沿著山坡自下而上排列,鱗次櫛比。房屋主人多為布依族,建筑具有明顯的地方特色。這些房屋形態各異,依山而建,建筑材料主要為石頭,僅在建房時用木料穿椎作為屋架。屋頂采用歇山頂的基本樣式,這種木石結構的房屋造價低廉且堅固。村內的公共設施也均用石料修筑,如竹林和樹下設置的石凳、石椅與石桌等。

石頭寨民居的外墻因使用不同形狀的石料進行組合而富有特色,墻上雕刻著各種圖案,包括龍形、獸形以及花卉紋樣,獨具一格。

黃果樹瀑布景區作為黃果樹景區的核心區域,覆蓋面積約8.5平方千米,主要景點包括黃果樹大瀑布、盆景園、水簾洞和犀牛潭。

黃果樹瀑布,亦稱黃果樹大瀑布或白水河漫布,古時還有“黃葛墅”和“黃桶樹”之稱,因當地普遍生長的“黃葛榕”而得名。它是黃果樹瀑布群中最大的一級瀑布,已有大約五萬年的歷史。瀑布高度達74米,上游天池深11.1米,下游為17.7米的“犀牛潭”。瀑布終年流水不斷,流量穩定,尤其在豐水季節觀賞效果更佳。黃果樹瀑布的獨特之處在于它能夠從多個方向(上、下、左、右)進行觀賞,并且世界上唯一有溶洞從其半腰貫通,游客可以在洞內觀瀑、聽瀑和摸瀑。

黃果樹瀑布因其不同的水流情況而呈現出多樣的景觀,其常年流量中水約為每秒20立方米,持續時間為九至十個月。大水時節,水量激增至每秒1500立方米,可形成高達100多米的飛濺,因此有“銀雨灑金街”的美譽;中水時瀑布分為四支,各具特色;小水則四支瀑布鋪滿整個巖壁。觀瀑亭位于瀑布對面,下方林木茂密,一條曲折小道直通河邊,河上架有曲橋通往“水簾洞”。

在瀑布側畔建有徐霞客大理石雕像“霞客望瀑”,而在大瀑布下游則有天然橋,長1千米,寬200-300米。此外,水簾洞也是一處獨特的景點,位于瀑布內部,由六個通道、五個洞廳和三個洞泉組成,還有兩個洞內瀑布,使得黃果樹瀑布成為少數可供四面觀賞的瀑布。

水簾洞于1984年被開發,當時通過鑿開洞穴并修建了一條小徑,將原來的洞口改造成觀瀑的“洞窗”。

黃果樹瀑布下方深潭名為“犀牛潭”,因常年瀑布沖擊形成,其形似臥伏之犀牛。瀑布水從60米高懸崖傾瀉而下,濺起水珠可達百米,犀牛潭深達17米,并通過曲橋連接至“水簾洞”。該景區以壯麗彩虹景觀著稱,有“雪映川霞”的美譽。

盆景園

盆景園是黃果樹瀑布景區的現代開發項目之一,占地約26.67平方千米。園區內展示了3000多盆風格各異的盆景,主要以貴州特有的植物為主。這些盆景包括高達兩米的樹樁造型和微縮景觀,種類繁多,如紫薇、火棘、銀杏、金彈子、榕樹、杜鵑等,并常見仙人掌、黃桶蘭、白玉蘭等多肉及灌木喬木類植物。

天星橋景區

天星橋景區位于黃果樹瀑布以南6千米處,是新開發的一處特色景區,規劃面積達7平方千米,游覽區為4.5平方千米。該景區分為三大片區:天星盆景區、天星洞景區和水上石林區,各具特色,相互連通。

天然盆景區

黃果樹風景名勝區新近開發的天星橋景區,以其獨特的天然景觀吸引著游客。天然盆景區,亦稱“天生橋石芽林”,坐落于黃果樹瀑布下游4公里處,是一處典型的陸上石林地貌。該區域東西寬約500米,南北長約1公里,以其千姿百態的奇石怪巖著稱。石林中的巖石形態各異,有的錯落有致,形成復雜的網狀結構;有的則高聳陡峭,宛如塔林。這些石芽排列呈現出北偏西的方向,而溝通路徑則指向東北,構成了一個錯綜復雜的菱形網絡。石林中的石柱高低不一,最高可達20余米,最低也有5米左右,形成了獨特的石林迷宮景觀。

景區內設有一條長達三千米的石板小道,蜿蜒穿行于石壁、石壕和石縫之間。游客還可以乘坐竹筏,穿梭于峽谷和石林之中,體驗別樣的探險之旅。這里的奇形怪石多由自然侵蝕作用形成,或經雨淋日曬,或受河水沖刷,逐漸塑造出高大挺拔的石芽林。其中,“星橋牧人”、“雛鷹待哺”以及“雄獅嘯天”等奇石因其獨特造型而聞名遐邇。在這片石林之上,各石芽頂部生長著仙人掌和龍舌蘭,古藤纏繞其間,植被繁茂,因此得名“石寨仙掌”。此外,景區內還有著名的天星洞等待游客探索。

天星洞地處天星橋景區中部,緊鄰冒水潭河岸。該溶洞內部結構復雜,擁有多個大廳和側廳,其中最大的大廳高達50米,直徑達150米,面積約1.8萬平方米。洞內有四根高度超過20米的雕刻石柱,這些柱子上覆蓋著繁茂的石花。此外,洞內還設有天星亭、一線天及回望石等景觀。

天星洞原本為地下暗河的一部分,由于地表排水面下降導致河流改道,逐漸演變為一個干燥的溶洞,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溶洞,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洞中還包含人工打造的景觀,如“八仙過海”石筍群和“天國盛宴”奇石組合。

水上石林則位于黃果樹瀑布下游6公里處,與天星洞景區相距約1公里。這片袖珍型石林長約1公里,寬500米,部分位于陸地上,部分則延伸入水中。河水在石林間穿梭流淌,形成時隱時現的獨特景象。這里還散布著365塊形態各異的數生石以及多種石林盆景。

水上石林是由白水河向銀鏈潭分流形成的自然景觀,其基部在水位變化時受到不同程度的浸淹和沖蝕。大水期間,石林基部被水淹浸;小水期間則暴露無水,導致一年中的某些時段由于基部的侵蝕作用,相對高差逐漸增加,最終形成獨特的水上石林地貌。與其他地區喀斯特峰林相比,該區域的石山峰林以金字塔形狀、寬底座和齊平高度為特點。

螺絲灘瀑布區位于黃果樹大瀑布下游1公里處,平均高度29米,寬度約120米,最高峰達31米。該瀑布以其長而透的灘面為特色,全長達到350米。水流通過攔河壩分為兩股,沿著石間梯田和綠洲流動,最終匯合于方形交匯處,形成左右對稱的兩個瀑布。西側匯集了大部分河流水量,流入一個深潭;而東側則是一條陡峭的小坡道,灘面上布滿亂石并生長著茂盛的植被。

滑石哨

滑石哨位于黃果樹大瀑布下游 1.5 千米處,其布依語意為“一塊大的扁石板”,因寨子建于大小不等的扁石板上得名,隸屬關嶺布依族苗族自治縣白水鄉。寨內約有三四十幢民居建筑,均采用傳統穿斗式木構架,且從地基到屋面皆以石頭建造,在綠樹環繞中,灰白色的石屋極為醒目。其歷史最早可追溯至明朝洪武年間,村中伍姓保存著清乾隆十四年的契約,上有“滑石哨”字樣。2013 年,滑石哨被安順日報譽為布依族文化博物館。整個寨子呈蜂腰形坐西向東,背靠小米坡,面朝紅巖山,寨前白水河由北向南流淌,自然環境優越,周邊有約 6.67 萬平方米的山林。寨中還有十多株巨型榕樹,最大的一株覆蓋面積約 667 平方米,當地居民將其稱作黃桶樹,也是他們崇拜的神樹。

滴水灘瀑布位于壩陵河上游,地處關嶺城東約5公里、黃果樹瀑布以西8公里的位置,又名“關嶺大瀑布”。該瀑布在黃果樹瀑布群中,其總高度和個體規模均居首位。瀑布東側是大坡頂,西面為關索嶺,中間為深達700米的霸陵河峽谷,瀑布懸掛于關索嶺的大山之上。

滴水灘瀑布由三個瀑布構成,自上而下分別為連天瀑布、沖坑瀑布和高潭瀑布。其中,滴水灘瀑布總高410米,是黃果樹瀑布的數倍,最后一級的高灘瀑布寬63米、高130米,是瀑布群內最高的瀑布;整個瀑布總高316米,沖坑瀑布高160米,高潭瀑布高130米。最上一級瀑布頂部僅為3.5米寬的峽谷巖道,而最下一級瀑布頂部寬度達45米,且位于深切的峽谷之中,多處被山崖遮擋。

郎宮景區坐落于貴州省關嶺布依族苗族自治縣的曬甲山,位于黃果樹主景區大瀑布以南8公里處。游客可選擇乘小艇抵達該景區。其距離天星橋景區4.8公里,距離貴陽市120公里。景區三面環水,河灘開闊,周邊高山環繞。郎宮村也在此區域內,錯落有致的村舍間生長著古榕樹、芭蕉、木棉等植物,呈現出亞熱帶河谷田園的風光特色。

開發保護  編輯本段

黃果樹瀑布的開發始于1964年,當時修建了六角亭、望水廳等設施,并對景區進行了綠化處理。1978年,該景區著手開發水簾洞項目,但工程在開通45米后暫停。1980年,貴州省政府批準成立了黃果樹風景名勝區管理處,同時對黃果樹—天星橋專線旅游公路進行設計。1984年,水簾洞項目正式對外開放,同年11月5日,黃果樹—天星橋專線旅游公路開始動工建設。次年,景區內建成一座日產3000噸的水廠,并安裝了一座變壓器,同時整修了布依寨滑石哨的寨中小道以接待游客。1986年1月14日,黃果樹—天星橋專線旅游公路通車,天星橋景區內還修建了游覽小道及服務設施。

黃果樹瀑布景區自1987年對外開放以來,逐步完善了各項基礎設施。天星橋景區于同年開放,徐霞客塑像落成以紀念其誕辰400周年及景區開發。1990年,中心區軌道纜車投運,全長190米,每次可載60人。1996年,夜景工程分三期實施,其中一期燈光工程完成并開放,次年二期大型激光表演系統建成,利用計算機技術提升觀賞效果。2021年,景區投入1.42億元建設智慧旅游中心,設置500余塊標識,新建8個生態停車場,按星級標準建成和改造50余座旅游廁所、80余座廁所,石頭寨景區慢行系統成功運行,全面優化了游客體驗。

在1991年底,貴州省政府對黃果樹瀑布區域的保護和開發采取了重大舉措。首先,投資30萬元搬遷了位于瀑布頂部的黃果樹中學,以減少對自然景觀的影響。同時,利用省長基金撥出專款,用于印制申報世界遺產所需的材料。此外,還拆除了景區內分布不協調的建筑和違章建筑,以改善環境質量。隨后,向國家建設部提交了申遺材料,為黃果樹瀑布爭取更高的國際認可。

1999年4月,貴州省人民政府進一步采取行動,決定成立黃果樹風景名勝區管理委員會。該委員會在成立后的一年內,完成了景區外圍的綠化工作以及25度以上坡地的退耕還林規劃。次年,成功實施了黃果樹瀑布景區內7.8平方千米的退耕還林項目,有效恢復了當地的生態環境。

2006年,黃果樹瀑布景區內的“半邊街”搬遷工作啟動,這是一項耗資巨大的工程。投入近10億元資金,搬遷了923戶共3000余人。經過多年努力,到2013年9月3日,所有住戶均已搬遷完畢。此后,產生的近20萬平方米空地被用于植樹綠化,總投資達到5000余萬元,用時近半年將半邊街改造成了生態長廊。

通過長期的植樹造林和退耕還林措施,黃果樹瀑布景區的森林覆蓋率在2020年提升至64.19%,核心景區的森林覆蓋率更是高達90%。這些成果不僅改善了當地的生態環境,也為未來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

2022年,經過一系列生態工程的改造,黃果樹瀑布景區的森林覆蓋率顯著提升,達到66.31%,核心區域甚至超過了85%。這些措施包括綠化造林、退耕還林等,使得空氣質量保持良好。此外,該地還具有重要的植物學意義,曾在1917年成為奧地利植物學家Handel-Mazzetti采集模式標本的地點之一,并因獨特的自然景觀被選為1983年版《西游記》中水簾洞場景的拍攝地。

黃果樹瀑布景區自1984年起便通過《貴州日報》的連載報道,展示了其獨特的自然景觀和豐富的文化遺產。然而,該景區的發展過程中也遇到了挑戰,例如1991年對一處建筑物的清除以及2004年因游客不滿而引發的退票事件。盡管如此,黃果樹瀑布景區依然致力于保護和展示其自然資源與文化價值,包括舉辦各種文化活動和節慶,如布依族文化展示和安順堡文化風貌節慶。此外,該景區還計劃申報“黃果樹—屯堡景觀”為世界自然與文化雙遺產,以進一步推動其國際知名度和文化傳承。

2024年8月5日,貴州黃果樹景區由于游客數量激增,導致檢票系統出現故障,引發眾多跟團游游客不滿并高呼“退票”。8月6日上午,景區工作人員回應稱,這些高喊“退票”的游客大多是現場購票,而非線上預訂,導致現場擁擠和部分游客未能購票進入。工作人員強調,景區未發布限流通知,游客可以正常購票入園。此外,該工作人員表示,黃果樹景區已進入旅游旺季,每日客流量可達四五萬人。

黃果樹瀑布景區曾獲多項榮譽:1982年被列為首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1999年被大世界基尼斯總部評為世界上最大的瀑布群,并列入世界吉尼斯紀錄;同年11月,被中國科協定為全國科普教育基地;2007年被評為首批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

黃果樹瀑布景區在多個年份獲得了多項重要的國際和國家級榮譽。2015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將其評選為“全球低碳生態景區”。隨后,在2017年,該景區被教育部辦公廳認定為首批“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2021年,再次獲得聯合國人居環境署授予的“全球低碳生態景區”稱號。最終,在2022年12月10日,黃果樹風景名勝區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的綠色名錄。

附件列表


0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

如果您認為本詞條還有待完善,請 編輯

上一篇 董明珠    下一篇 寶寶巴士

同義詞

暫無同義詞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丹巴县| 武义县| 海安县| 柘荣县| 大庆市| 华宁县| 榕江县| 年辖:市辖区| 罗甸县| 正镶白旗| 卢湾区| 同仁县| 将乐县| 民丰县| 九江县| 孟津县| 无棣县| 同仁县| 垦利县| 禄劝| 那曲县| 孟村| 泾阳县| 秦皇岛市| 娱乐| 和林格尔县| 南皮县| 永仁县| 崇明县| 盱眙县| 藁城市| 上饶县| 富蕴县| 五大连池市| 沙河市| 福清市| 长春市| 乌拉特后旗| 东明县| 木兰县| 印江|